分享

返回

大山中,一大批农民成了“股东”!刘祖治这样演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

2021-07-29

来源于:湖南政协

丹心一片映青山

——省政协委员刘祖治的绿色守望(下)


12年来,他带领团队植树造林,从最初的1万亩,到如今的30万亩,一个“绿色奇迹”在湘赣边的罗霄山脉深处悄然生长壮大。


12年来,他的集团累计流转10万余亩土地,让周边多个乡镇的大批村民既获得稳定就业,也通过土地入股成为“公司股东”,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。


12年来,他投资亿元,修建了一条长达69公里的产业大道,蜿蜒在茶陵县的大山之中,穿越层峦叠翠,一路向东,直到与井冈山接壤。




在刘祖治的办公室里,园区规划图总是摆在桌面上,见证着12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蝶变


在商言商,对一个企业家而言,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。省政协委员刘祖治在茶陵县严塘镇用12年时间、上亿资金,开发一个见效慢、收益也不高的农林产业,显然不是一桩好买卖。


为何还要继续?对他而言,责任使然,情怀使然。


弘扬企业家精神,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,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。

——习近平




“产业不会走,是一笔巨大财富”


刘祖治比村民更加清楚,只有企业发展得好,巩固脱贫成果、实现乡村振兴才能持续。但他也不得不面对当初朋友们曾提醒他的一个现实问题:传统林业是一个经济效益见效慢的产业。


植树造林10万亩要投入的不是一笔小数目。特色、高效,是必须要实现的突破。


2008年,刘祖治参与了茶陵县云阳山打造4A景区的全过程。这段经历,让他对林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有了独特的理解——造林,可以造景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一园一品、一园一景的发展模式,贯穿于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之中。


7月紫薇绽放,3个月后将迎来丹桂满园飘香,不同季节,花海景观各异;茶叶、油茶、黄桃、蜜柚也分区域种植,建设加工生产线,打造特色农业基地。


刘祖治最初在植树造林的同时,准备把园区打造为他的园林绿化工程“苗圃”。过往经验告诉他,只要出售不超过三分之一的苗木,就既能保证经济效益,也不违背植树造林的目的,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。然而,直到今天,这个“苗圃”卖出的树苗不到5%。因为,刘祖治“种着种着,就舍不得了”。


从“林”变成“景”,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,需要时间,以及持续的投入。为此,刘祖治一方面选择稳扎稳打,有多少钱,就干多少事;另一方面,他不得不继续奔波于湘东各地,将每年的园林绿化工程收益,继续投入到这片山林。


如今,园区的发展,都在按刘祖治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设想推进。集团7个公司,已经有4个公司挣钱了,一切在慢慢走向良性循环。


绵绵群山有了新模样


既有着企业家的精打细算,也有着身为林业人的“爱林”情怀。在园区,有一片樟树林,那是园子开工建设时,正碰上东阳湖水库施工,许多古樟树处于被淹或被锯掉的境地。刘祖治觉得可惜,就从村民手中收购过来,全部移植在园子里,共计万余棵。


这些古樟树每一棵都有自己的信息卡,标注树龄多少、曾属于哪个村民。偶尔,也有树的原主人会过来看看它们。因为水库建设,这些村民已经移居,老房子不在了,曾经生长在门前的那棵樟树依然枝繁叶茂。


2012年,曾有企业负责人登门拜访,开价1个亿购买园子里的万棵樟树,甚至对方软磨硬泡了一个月,最终仍被刘祖治回绝了。他说:“违背了初心,就没有意义了。”


不断积蓄的力量,必将迸发更大的发展。前不久,在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发布的298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中,严塘镇位列其中。


曾经的严塘,传统农业加上一些大大小小的锰矿开采,构成了小镇的主要经济来源。随着矿区效益的下降和对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,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,大大小小的矿区被关停,经济收入下降,而万樟园林的入驻,无疑让当地看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。


“近年来,在镇里的招商引资中,我们谢绝了所有的工厂等产业,以现在的几个龙头农业企业为带动,一门心思打造‘红色沃土,绿色崛起’。”严塘镇党委书记唐智说,这也得益于以万樟为代表的农业企业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。


站在一片树林之间,唐智说:“百年之后,他刘祖治可能不在了,但这些树不会走,产业不会走,是一笔巨大财富。”



“这么大的事业,有魄力!”


这些年行走山林间,刘祖治被晒得皮肤黝黑。员工们都知道,要找“刘总”,一般在办公室寻不到,得去园子里找。开辟荒山的头几年,刘祖治多数时间都在带队考察,每一亩山地的开发都是如此。


7月以来,暑气逼人。气候凉爽的石峰仙森林康养度假基地里,民宿已供不应求,正在进行扩建。但曾经,这里几乎是无人之地。


2016年夏天,刘祖治领着一支队伍深入和吕村石峰仙,这里靠近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地,是严塘镇最深远、最偏僻的地方,仅有几户人家。

村民领路,大伙儿手持镰刀开路,赤脚趟过小河,将各个角落都摸了个底。夜晚住在一处海拔1300米的山洞里,在周边撒点雄黄避鼠蛇,一行几人裹着被子入睡,凉爽的气温让刘祖治决定在这里修建森林康养基地。


伴随着一片片林地建起来,刘祖治的时间被工作填满,没有周末,没法陪伴家人。茶陵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谭建国与刘祖治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,在谭建国眼里,刘祖治是“实干家”。他很多次到万樟园考察调研时,都看到刘祖治“扎”在基地里,带着一群人在山上干活。回想起这位老朋友的创业初期,谭建国说:“他当时多难啊,谁都不认为他会成功。”


回看十几年的建林之路,刘祖治自己也很感慨。他说,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是靠时间和汗水“拼”来的,不敢松懈、不敢有任何疏忽,很多工作都要亲力亲为。


刘祖治的拼劲影响和带动着身边人,也带出了一支专业、务实的新农业队伍。常常有人打趣道,放眼望去,“万樟人只有更黑,没有最黑”。


产业园总经理谭刚华当选为“这个园子里皮肤最黑的一个”。前不久,他刚换了一辆新摩托车,这是自2010年在产业园工作以来,他换的第五辆摩托车。他平均每天围绕园区骑40多公里,每两三年就得报废一辆。


谭刚华的努力,也是受到了刘祖治的影响,“这么大的事业,有魄力!”作为第一批在园区里工作的员工,刘祖治是怎样一路拼过来的,又给村里带来了什么,谭刚华最清楚不过。如今,谭刚华的工资从最初的每月2500元,到现在已是年薪10万余元。


“从市到省,责任更重了”


“前面就是井冈山朱毛会师广场了。”刘祖治站在和吕村森林康养中心,指着六七公里外的地方说,他未来的计划是打通两地“红绿”旅游。


在湘赣边革命老区茶陵县东部,万樟集团修建了一条长达69公里的产业大道,蜿蜒在罗霄山脉之中,穿越深绿色的山林向东延伸,直到与井冈山接壤。这片发展区域总面积超30万亩,约为茶陵县总面积的十分之一,覆盖21个行政村,已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

2018年,刘祖治担任第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。“从市到省,责任更重了。”刘祖治笑道。自2007年起,刘祖治已连任三届株洲市人大代表。


考虑到茶陵位于湘赣边革命老区,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,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红土地,在做好绿色文章的同时,刘祖治也展开了“助力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”课题的探索。


6月16日,省政协“助力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”委员工作室在万樟集团办公楼揭牌。在园区的入口处,张贴着线上委员工作室二维码,无论村民还有游客,都可以通过扫码与刘祖治共同探讨交流老区发展。在万樟集团办公楼里,还专门设有线下委员工作室,随时欢迎群众到访。


严塘镇湾里村,又名“红军村”,村内留存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、政治保卫局、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等革命旧址,其中苏维埃政府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由于长久以来没有得到系统地开发,几处旧址显得形单影只。


刘祖治选择从这里打开新课题的突破口,计划投资2亿元,打造一个集红色研学、生态旅游、教育培训等多功能的示范基地。


目前,一系列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,8月底就将竣工。再走进红军村,新竣工的红军广场整洁大气,民房粉刷一新,每一栋都高高悬挂着五角星,民房一侧墙壁上描绘着一幅幅红军故事。


刘祖治还修建了一条三四公里的红军路,通向一处红军练兵场、战壕遗址。村干部谭晶磊说,此前,由于道路没拉通,这处红色遗址在村里鲜为人知。



“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够了”


从过去服务于脱贫攻坚,到现在服务于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振兴,刘祖治一直在思考,如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企业+老百姓”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。


经过多年实践,刘祖治形成了六大精准帮扶模式,即务工就业、土地流转、委托帮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村企合作、公益捐助,确保村民脱贫不返贫。


通过省政协平台,刘祖治持续为全省林业发展鼓与呼。他结合十几年从事基层林业的经验和走访调研,针对当前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,提出了改善林道建设管理、完善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建议。


刘祖治还积极响应省政协发起的“三个一”行动和“万户帮扶行动”,持续助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

前些年,贫困户谭头娇家房屋破败,刘祖治偶然得知后,为其送去一笔慰问金;为了帮扶火田镇墨龙村刘文光一家,刘祖治捐资助其扩大养蜂生产规模,并帮助销售蜂蜜产品;枣市镇灵官村贫困学子曾文亮,刘祖治累计资助21万元,帮助其完成研究生学业……在邻居眼中,刘祖治是“大管家”——只要听说谁家有困难,即便不认识,他也会施以援手。


今年,是万樟产业植树造林的“收官之年”。刘祖治说,勾勒了轮廓,未来将继续勾画细节,“我是从事林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,在这个‘林家铺子’干了一辈子,能把这一件事做好就够了。”


相关推荐